首先我需要对本文章定下一个前提,就是本人作为一个“打工人”,所以我的视角必然是以“打工人”的角度来观察与分析,这可能会造成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立场。因此下面的文章可能会一定程度上的有失偏颇。
同时,作为一个分析的人,可能会让人觉得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但是我也非常清楚在求职过程中碰到的选择、放弃、妥协,因为我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
Ps:大家总让我降低预期降低预期,没错这是一种方法。可是预期越低,大概率也就意味着工作并不喜欢,并不一定合适,那我明知道我不喜欢、不合适那我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公司?合着被耽误、被毁掉的不是你的人生?
如果我的能力的确配不上我的预期怎么办?所以我就想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是我真的能力不足,配不上这个工作,还是因为这个工作即使从客观角度来看,也是要求过高了?
***近发生了一些变故,所以正好碰到找工作这件事情。然而这件事情对我造成了极其震撼、极其焦虑的影响。
总体而言,招聘是一个供需关系,如果出了问题要么就是两者之一出了问题,甚至是两者都出了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供需两个角度来分析为何现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然后,在供需关系的基础上会参杂着一些分配效率的想法。
个人角度、公司角度(行业或市场角度)、宏观的角度。
个人期望升迁、公司期望利润、宏观期望稳定。
个人角度(需求)
为什么工作越来越难找了?——这一部分针对初入职场的人。
个人因素在找工作期间的问题基本可以概括为能力与期望不匹配。
期望过高。
期望会分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是个人的、精神的需求。环境因素小到家庭,大到互联网、交通等。
1.互联网、社交媒体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如果只论职位,外卖小哥、滴滴、快递,有的是职位,只是“我”不愿意去。“我”想坐办公室、吹空调、当白领,做着管理的活、运筹帷幄、使唤人的工作。(——难道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么想的吗?这是我内心的想法。)但是事实就是,不是。我问我爸妈,他们那时候就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他们周围的人也基本都是踏踏实实工作。没有各种非分之想。而我,经历了互联网的洗礼,看惯了年入百万的故事,觉得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我与我爸妈的一个区别就是完整经历了互联网的洗礼。
——互联网可以抹除信息差,可以告诉我与富人的区别是什么。但是没告诉我如何成为富人。(互联网抹除了信息差,但又好像没有抹除信息差。或者说他只抹除了别人想抹除的信息差,但是真真正正的信息差并没有抹除。)
2.交通系统的改善。
我跟我父辈们的差异有很大变化来自于交通的便利。这点类同于互联网环境对我、对父母的改造。我爸妈他们那时的交通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便利,导致他们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在当地。而如果在当地,那他们的家庭是什么地位,大概率他们的未来也就处于什么地位。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能看到的工作,基本也是他们能从事的工作。那些更好的工作可能他们本身也难以看到,看不到也就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期望。
——而我们不一样,北上广深高度发达,全中国的有为青年都会趋之若鹜的来到北上广深。所以交通设施的改善为工作的高预期提供了基础设施的条件。
3.家庭的期望、受过高等教育的“眼高手低”
(为什么要读书——要去好大学——有好工作——赚更多钱——家里人有面子,我有里子。)
我作为一个独身子,家里6个人都希望我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进而有一个好大学,***后能赚钱养家、补贴家用。我背负着这样的压力我能怎么办...我当然是希望能去一个更好的工作单位,更高的工作期望,导致“普通”的工作我不想去上、不能去上。不然我拿什么去买我的奥迪,我老婆的迪奥,我儿子的奥利奥。
与此同时,既然我已经上了一个大学,甚至一个好大学,那我就更不愿意去工厂里当蓝领了。在我读书的时候我老师总跟我说“知识改变命运”、我爸妈总跟我说“大学生包分配工作”,那凭什么到我这里就啥也没了呢?(尽管可以解释说以前跟现在是有区别的,但是在我小的时候大家给我描绘了一副多么美好的光景,我也非常憧憬,但是怎么到了来真的的时候就什么都没了呢?总之就是我可以理解,但我无法接受)
——总之,还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欲望+家庭的期望,推着我不断寻找赚钱的工作。
4.路径依赖。
什么体现出了我的求职期望较高?比如:我想去大厂、想去四大、想去top50地产。那为什么我这么想去?因为钱多,因为有地位,因为这样以后比较好跳槽,因为这是一条前人已经走过的、验证正确的路,我只要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就能取得一个还算不错的成就,就像高中读书时盲目的、毫无目的的一心想考好的大学。(有点像所谓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人非常想被人“安排”。我就希望老天能给我指明一条阳关道,它能帮助我必然成功。如果“被安排的路”成功了,我就会觉得是因为我努力了,所以我牛逼了。如果失败了,就全是别人的错。
那为什么我不自己走一条路?走我自己的路?因为怕失败,因为能力不足以预判未来。因为我不敢承担,不敢承担失败的后果。
能力不足。
个人认为,能力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值,而是一个相对值。你的能力是否足够是相对于你想去的岗位。当一个岗位比较热门,随之而来的就是能力的要求越高,反之亦然。(所以我把能力写在了期望之后。)
——我能力不足吗?我觉得我足啊...我觉得我贼足。问题就出在这里...我真的足吗?仅仅只是“我”“觉得”我足了。我“觉得”没用啊...我得让别人“觉得”我能力足。
我“行不行”?
期望。
问题也就出在这个期望上,由于人的趋利避害,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人更希望能够去更火热的、前景更好的行业如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导致这些热门行业的职位门槛奇高无比,甚至有时候可能你的“能力”够了,但是你的“条件”不够。
——Ps:那你完全可以不去火热的行业啊,你可以去一些较为小众的,普世的行业啊...当然这里只是吐槽一下我***近个人的感受...因为这是考虑到这毕竟是特例所以只是简单带过一下。
硬实力、软实力。
硬实力如软件的能力,行业了解的能力。软实力如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甩锅能力等。当然还有更高阶的预见能力...当然这个是后话了,对初入职场的人来说参考意义不大。
首先先说硬实力:软件的运用能力,行业的了解等等。说实话这部分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的,并且是可以通过具体的作品集、数据来进行量化的。那如果这方面能力也没有...那就...活该找不到工作。
其次是软实力:如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等。这类东西是无法通过数据来量化的。而这类东西如果没人教也是比较难以开窍的(这就跟你的教育背景有关系了,很多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就会教你什么是逻辑,但是如果没人教,想靠自己悟...那就比较头秃了。)
然而如果只具备硬实力,同时求职期望很高,那找到好的工作就相当困难。所以如果只具备硬实力,大概率只能进入一家流水线化的公司,那又不乐意。
如果具备了硬实力、软实力,也不一定能进入好公司。
——因为软实力无法量化,所以只能通过筛选985、211的大学来粗筛一遍简历。那就导致好公司非常倾向“头部化的院校”。
缺乏经验。
项目经验也是展示软实力的一种方法...但是...怎么说呢...详见下图。
——Its time to tell a JOKE.
个人觉得,对于初入职场的人而言,能力足不足是相对的。我觉得我足了,没用,得让别人确定才行。
——能力这个东西就像一个中介,连接供需双方,连接我和HR。要么让“我”更强,强到超出别人一个档次。要么让更多的HR“看到我”。
解决方法是什么?抹平信息差。
要么让自己更强,比如更牛逼的高校背景,更牛逼的家庭背景,更牛逼的获奖记录。
要么寻找第三方的"评级机构"如猎头。但是问题是大量的新手的岗位并没有被猎头相中的机会,那能怎么办?
要么把自己的作品发到互联网上,至少能让更多的人(HR)看到我吧。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解决方法。
个人角度(需求)
为什么工作越来越难找了?——这一部分针对中层,也就是所谓的35岁危机。
他们拥有项目经验,无需再证明自己的硬实力、软实力。但问题是他们背负着家庭、个人理想、年龄的因素,导致有着不低的期望。但是难以拥有能够鹤立鸡群的能力。导致能力难以匹配其工资。他们拥有的可能更多的是经验,而不是资源。
问题在于这个阶段的人更需要的能力——资源,不是每个中年人都能拥有的。
期望,放低姿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线性的成长——面子
一个人如果有35岁危机,至少证明了他职业生涯前期过的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当职业生涯中期遭遇变化时,会觉得一时无法适应。或者说如果你的职业生涯前期就很平淡,自然也就不会有过高的期望,自然也就不会有中年危机。
所以当他职业生涯前期不错,顺风顺水,就自然会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的后半程也会一直这样的突飞猛进、持续向前,但是随着大环境的恶化,劳动力的无限供应,渐渐的觉得之前的成功并不是因为自己无人能比,而是在大环境之下坐了一趟顺风车。
这样的落差导致其原本的高期望如梦泡影,不会有人***成功,不会***顺风顺水...变化才是***大的不变。
家庭,上有老下有小。
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身体每况愈下,自己的身体也不如从前......或者说,为了自己的奥迪,妻子的迪奥,孩子的奥利奥,他们也难以有很低的期望。
为什么会这样...不孝有三,无后为***。
当打之年。
35岁乃当打之年、而立之年,接近10年的工作经验,按理说职业生涯将逐渐转变为成熟阶段,是开花结果的时候。身体、心理,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外在的家庭压力、养育压力都应该逼出一个更好的前程。
能力——资源
后起之秀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面的年轻人一茬接一茬的往上冲,而“你”就是那个前浪。
你拥有的能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年轻人也能很快的赶上。你拥有的资源,也会被公司纳为“他们”的资源。你的经验,也会被公司以制度、标准的形式来具象化,进而丧失自己的优势。随着身体情况的每况愈下,再想像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一样拼搏更是难上加难。
——没有人***年轻,但是***有人年轻。
资源瓶颈。
招聘是一个矮个里头拔高个的事情,追求的是突出的能力,特色的能力。可是当大家都35岁,处于一个瓶颈期,如果能够突破瓶颈当然也就不会有35岁危机。
但是瓶颈期是很难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突破的,就导致35岁的人通用能力都很强,但是个人特色的能力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就会导致在竞争中不占优势,进而导致了35岁危机(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35岁危机还有更多的因素。)
——我觉得强调优胜劣汰没有问题,如果不这样就无法进步...但是不能只有优胜劣汰吧...
——当然啦,总有声音说:有能力的中年人依旧可以放下期望,月薪2W的可以降低到1.5W,这样总有人要。这个从道理上讲当然没问题,但是让一个“有能力的”中年人在当打之年无法发挥自己擅长的能力...是不是也过于残忍了一些。况且前面提到了“期望”,庞大的生活压力导致他如果降低了工资甚至可能会入不敷出。
——所以,“普通”的中层难以降低期望的原因在于高昂的生活成本,所以在难以降低期望的情况下,只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即资源。
那么资源又掌握在谁的手里。为什么难以获得资源,是自身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如果获得资源,则衣食无忧、前程似锦,但是如果无法获得资源怎么办?而恰恰无法获得资源的才是大多数。
当难以获得资源时,核心问题——“敢不敢”
放弃,选择。当自己并没有掌握资源,敢不敢放弃,敢不敢选择?
当你在一个不景气的行业工作了若干年,同时行业前景急剧而下,是不是敢于放弃现在有的东西,是不是敢于放弃逐渐攀升的沉没成本,转而去选择一个陌生的行业。敢不敢在背负了房贷车贷还有孩子的教育的情况下,未雨绸缪的为自己的下一站做出打算。是不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向下兼容或找后路等方法来实现资源...
这很难...的确需要承认这很困难,尽管我作为一个24岁的年轻人对这种事情说说很简单,但是如果真的让我去选择,我也可以想象到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选择,中年人有家庭和事业,如何在其中二选一。选择了家庭,就得接受自己的事业可能就难以在大跨步地向前,选择了事业,就得接受自己的家庭、生活可能就不会那么那么的美满。
行业、公司角度(供给)
为什么工作越来越少了?
行业或公司等层面会采用从大到小的方法,从行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一二三产业)。到大公司,小公司的弊端来尝试分析这个问题。
周期和行业规模
每个行业、公司都有周期,行情好时岗位就多,行情不好时岗位就少。比如:周期大致分为4个阶段:培养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退出阶段。
成长阶段就像乱世出英雄,更容易积累资源、快速成长。所以不在乎大规模的招人,因为行业前景光明无比。
成熟阶段就像现在的互联网、房地产。不能再无所顾忌地扩张,需要适度的精简裁员,因为行业见顶。
退出阶段就像现在的制造业,极度挣扎。大范围裁员,活下去。
为什么从前大家都容易发财,都容易找工作?因为那时候国内改革开放、加入WTO,国内百废待兴,所有行业都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容易进入或积累资源。而现在呢?没看见有什么巨大的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大部分都处于成熟阶段甚至退出阶段。导致的结果就是蛋糕早就被分完了,且不仅岗位少而且竞争非常激烈。
——总而言之就是现在行情不好,岗位都在大量减少,不管是优质岗位还是普通岗位。
行业竞争激烈——船大难掉头
这部分承接上面的行业规模和周期。当大部分行业都处于成熟阶段甚至退出阶段,意味着行业内部当前竞争必然强到离谱,强到需要去抢竞争对手的蛋糕才能存活。那这个时候就是真真正正的拼刺刀了,这个时候行业内的企业就会更加理性——即优化。
具体体现在对于基层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历、经验、背景卡的越来越死。对于中层岗位,企业会把你的经验、能力来进行制度化的具象,导致没有资源的中层难以为继,而中层想拥有资源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总之就是公司更需要在同级别内更牛逼的人,而那些没那么牛逼的人怎么办?行业卷,公司就卷,公司卷,你也得跟着卷。
供需失衡。
人太多了。这件事对于国家是好事,但是对于个人是一件坏事。这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
人太多了就卷了,就变得矮个里头拔高个。就变得面试造核弹工作拧螺丝。当然这也是基础教育的改善,这也是因为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什么35岁如此焦虑,为什么很多有一定能力的中年人做好了送外卖、跑快递、跑滴滴的准备?(不是贬低这个职业。)
这里忍不住吐槽一下,能力问题的确是个人问题。好的岗位要求的能力高也情有可原,可是这个能力要求会不会太高了一些呢??而小型企业又怕倒闭、怕老板奇葩,中型企业又满足不了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
小企业怕倒闭、怕学不到东西、怕老板奇葩。
中型企业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公司,管理的艺术——组织结构的精简。
人力成本作为公司成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公司的管理中如果想要占得先机,降低成本,提高售价是***目标。而其中人力成本又是非常“瞩目”的一项支出,所以非常多的管理学书籍都会提一嘴如何“降成本”。(同样辩证地看,的确提高了公司的运行效率,但是也造成了岗位数量变少,岗位要求变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崇尚标准化、流水线化。导致完整的工作流程逐渐变得分工化、专业化,***后这些工作都能逐渐的由机器所取代。公司内前人的经验、能力都被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行传承。
——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岗位的人效比要求更高,导致岗位精简。
公司——劳资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连发声的渠道、方式都没有。劳方专注着各种窝里横,却忘了共同的对手是谁。如果自己都是一盘散沙那如何去进行博弈、商议,自己一味地妥协当然会造成对方的得寸进尺。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从前工人的权利是靠各种工人运动来获得的,不是自己窝里横获得的。虽然现在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种乱象会被曝光,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美国工厂》,FUYAO玻璃在美国建厂,美国人要求建立协会,cdw不同意,然后就僵持。(协会这个东西用的好可以用来博弈,但是用不好比如一味地减少工作,就会造成工厂的逃离。)
——协会这个东西说好也好,不好也不好,看怎么用,但问题是现在是没得用。
外包平台的崛起——工具人的形象化体现。
如Saas,外卖骑士的外包平台。
同样是劳资地位不平等的一种体现,甲方通过与中介签约,中介与员工签约。其中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方式,造成了各方钱、权、责的脱离。员工就像一块砧板上的肉,肆意妄为。
大中小规模企业各自的弊端
大企业
大企业更多的集中于行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和退出阶段,且大企业较为被人诟病的方面就是螺丝钉。因为他把大量有能力的人的经验、能力都制度化、标准化的进行具象,所以任何人上去都能较为容易的完成任务。
比如:项目制和流水线制这两种协作模式。中小型企业大多都是项目制,一个团队专门负责一个项目,团队内部分工明确,虽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冗余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中小型公司的工作模式。而大公司更多的是偏向流水线制,如互联网公司所谓的“大中台,小前台”,或者制造业纯粹的流水线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提升了公司的运行效率、利润空间,但是也导致了岗位的精简进而导致竞争加剧。
——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不仅岗位少了而且竞争更激烈。根本原因是他们极度追求员工的质量的同时尽量避免员工数量的冗余以达到***大的利润空间。(现在有国内庞大基数的优质、廉价劳动力给他兜底。但如果那天没有了他们就会向海外进发,那如果他们这么做了,国内的劳动市场怎么办?)
中型企业
中型企业大多集中在行业处于成长期、成熟期、退出期的阶段。个人认为他们才是企业招聘的主力军。但是成熟期、退出期的中型企业会面临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具体体现在头部的几家企业会积极的寻求垄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型企业的招聘同样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比如:没时间培养新人,市场上有大量的有经验的老人供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这个行业阶段的中型企业自身难保。
小型企业
小型企业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如设计、广告、互联网、金融等。且大多集中在行业处于培养阶段、成长阶段的时期,因为另外两个阶段的小企业都死了。所以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小企业的兴衰代表着经济大环境的晴雨表,如果有很多朝阳行业,就会有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就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反之亦然。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才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需求端。而这两类企业更多的都处于行业的培养阶段、成长阶段。而为什么工作越来越难找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前很少有行业处于这两个阶段,导致中、小型企业难以生存,导致岗位减少、竞争激烈。
宏观:(总体)
政治:
阶级及社会稳定。当阶级逐渐固化,各个职级、岗位的流动性逐渐降低。从宏观角度来说,这样的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会觉得前人只是因为出生的更早而导致更容易获得各种红利。这种“不公平”对于“后浪”是难以接受的。
经济:
市场经济真的是一条好路吗?
大家都没钱了
钱哪去了,房地产。恐怖的房价压得人喘不过气,节衣缩食,开源节流,省吃俭用的抠出房贷。造成的结果就是消费的大幅下跌,消费下跌导致企业没利润,没利润导致裁员,裁员导致更多的人失业进而导致消费进一步下跌,以此往复。
扶贫举步维艰——发达国家的消费,发展中国家的利率
消费逐渐见顶,企业举步维艰。为了刺激经济的正循环,要么让更多的穷人有更多的钱,要么让企业有更多的利润,比如——降息。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岗位太少,竞争太强。
——我不是在跟一小撮人竞争,我是在跟全中国的***年轻人、中年人竞争。
竞争激烈在什么地方?首先劳动力过于充足,其次大量的人口流入北上广深,而诸如安徽、河北等都是“人口出口省”,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优质岗位是给全中国的***人才提供的。虽然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但是无形之中也为打工人增添了过强的竞争压力。
就业机会的转移。
胡思乱想一下,apple把代工放到了国内,在美国本土从事的都是高端职业。这的确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但是美国的制造业蓝领的饭碗在哪里?如果每个美国企业都这样,那么美国庞大的蓝领去哪里找工作?如果有一天中国也变成了这样,怎么办?到时候中国如此庞大的还能通过什么创造如此庞大的就业机会?拍摄短视频?直播电商?地摊经济?还是虚无缥缈,毫无根基的元宇宙?
——一切都是利润优先。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的结果?
文化:
竞争。为什么人要竞争,因为想要成为人上人,因为希望自己可以无拘无束,因为渴望达到那个所谓的自由。因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而当前的市场经济追求***的性价比导致难以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渴望的是批量化的复制、机械化的复制。因为可批量化的、可复制的东西,才是成本***低的东西,才能满足盈利的空间。而为了更多的销量、更高的盈利也只是手段,其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当前的市场经济。说到底,个人想实现自我价值、想创造,可是商业希望机械、希望标准化,难以给你自我创造的空间。
因此这就导致了当前的“故事”讲不下去了。我们急需下一个“故事”——即我们为什么而活。
其实人为什么要竞争这个问题我很早就想聊了,但是一直觉得找不到切入点。正好乘着这次的话题把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点。
我讨厌竞争,或者说我讨厌有一只无形的手逼着我、推着我去竞争。我甚至无法知道是因为人本性就是竞争,然后环境助长了我的本性。还是因为环境培育了我去竞争,而我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竞争。
都说是因为资本的原因,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资本吗?我们把一切的原因都归因到资本,觉得资本逐利,资本起初的确是为了鼓励竞争。所以是竞争的问题?那为什么会竞争?因为想跨越阶级,为什么要跨越阶级?因为能过得更好的生活,成为人上人,成为有钱人。那么阶级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阶级?因为祈求社会的稳定、因为故事,因为无形的手帮你画了一个大饼,而且这个大饼层层封闭,导致难以接近真相,导致人们默认了这个现实。
——我认为是"故事"的问题,故事讲不下去了,该换个新故事了。
为什么工作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工作越来越难找了?
总结一下的话,从供需角度来说,供给端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尤其是高端劳动力太过剩了,需求端的问题是能带来大量岗位的企业越来越少了。这已经不是改善分配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至少在下一次巨大的生产力技术变革出现之前,大概率只能维持现状。
供给端解决方法已经出来了,出生率断崖式下跌,但是至少在10年之内我们这一代是看不到希望的。
需求端的解决方法要么就是出海,可是出海难以获得国家的保护(印度对中国互联网公司说封就封,你让他封个美国的看看?看他敢不敢?)
中文的语言限制导致了出海会更困难,代表了起码大部分中国人的市场只能服务于中国人。
其实我觉得拿下TW不是挺好的一件事,本身就挺有钱,二三产业也发达...虽然人不多,也就2000W人,不是多么大的市场...但是毕竟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做个强一线城市还是美滋滋的吗。
并不是说这样不对,这样不好。国家为了国家主权而需要保证社会的稳定,没错。公司需要更多的利润进而存活,也没错。个人为了更好的前程,也没错。但问题就是当各方都做出了有利于自己的***优解的时候,就导致了这种种的问题。
大家都没错,那哪里出问题了呢?
而我在这儿逼逼叨、碎碎念、胡说八道了这么久。反倒更让我觉得悲观,悲观是因为觉得这个问题太过于庞杂、庞杂到我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悲观是因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